课程思政在云端
(第五期)
在当前疫情防护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为保障本学期正常本科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海戏剧学院全面启动线上教学。
全体教师积极投身线上教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思政,及时融入生命健康、心理健康等各类课程思政元素,把疫情防控当做最鲜活的教材,提炼战“疫”中的育人元素,开启“云上育人”新模式,共同讲好抗疫思政大课。
今天我们推出“课程思政在云端”系列第五期,涵盖我校表演系、导演系、电影学院和创意学院课程,与您一起分享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西方哲学》
教师简介
章文颖,女,1982年2月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美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戏剧美学、艺术理论。至今已出版学术专著2本,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课程设计
活动名称:生活中的哲学
教学过程:
1、要求布置:要求学生在疫情期间,用课堂上介绍的思辨方法和哲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件进行感悟和思考,在课堂上分享,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讨论。
2、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
案例:
疫情期间很多同学都觉得生活非常空虚,大家多少都被负面情绪包围。但是我觉得虽然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却能够在校园里找到一种单纯的幸福。我觉得幸福和快乐不一样,是一种令人心灵安定的感觉。
教师点评: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还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揭示了人性的一个特质,就是人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容易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到内心的空虚。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很多种,外在功利目的的实践恰恰是心灵在不自由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实现。真正自由的实践是一种去功利化的,由自己正向的爱和热情主导的行动,这种自我实现能真正给心灵带来持久的安宁,而非暂时利益得尝的快意。疫情期间同学们封闭在校园内,回归质朴的生活,和身边的同学朝夕相处,做游戏、搞活动、看书学习……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自由实践。
学生反馈
20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教育)谷腾云
我今天确实挺有感触的,疫情期间我们确实需要用更理性和长远的目光来看待现状、信息,包括辩证地认识自由本身。
《舞台技能》
教师简介
孟小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形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14年度外派德国访问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99年就职于上海戏剧学院,常年耕耘在表演系教学一线,主要负责演员的身体开发与形体塑造,影视打斗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也致力于舞蹈编导和舞台剧创作等相关工作。
课程设计
表演系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形体教学内容是《舞台技能》,这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践课程,除了面对面的动作技巧指导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们掌握与对手相互之间动作的娴熟配合。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我们不得不将这门课转为线上教学,因受空间场地等因素限制,在无法亲身指导及动作示范的前提下,我采用经典视频观摩和动作讲解,以及普及拍摄打斗镜头技巧知识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模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场地运用已掌握的动作技巧进行打斗小品的编排和视频拍摄,并鼓励他们通过可利用的编辑软件进行视频的剪辑和特效处理,最终以视频小品的呈现形式来完成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从思政的角度出发,在小品编排创作上,我鼓励同学们多以打击邪恶势力,弘扬正能量等题材为主,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除恶扬善的正义感!
学生反馈
21级表演(戏剧影视表演)李政宸
课程转为线上后,老师鼓励我们利用有限空间,相互合作创作拍摄小品,不仅要把课程中教授的动作技巧加进去,还要融合我们日常看过的影视剧的技巧,使作品更加饱满。拍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身为观众时体会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什么拍摄角度能够使打斗技巧更加真实,打斗时的力度要确保不会伤害到同学的同时视觉程度也要看起来"过瘾"等等,看到作品成型后非常有成就感,对镜头有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拍摄形式的作业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实的拍摄也给沉闷的隔离生活增添了一份光彩。
《新闻播音》
教师简介
张大鹏,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艺术学理论博士,上海市晨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配音艺术、口语修辞理论等。长期关注并从事新媒体实践,作品《快乐读书吧》获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奖,朗诵作品获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王琦,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播音指导,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普通话测试,有声语言表达等。第四届“金牌主播”全国广播十佳,第22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优秀指导教师”,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
《新闻播音》是播音主持专业大二下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涵盖时政新闻播音、民生新闻播音、新媒体节目创作等内容。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播音主持专业具有鲜明的新闻属性,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新闻素养、语言表达素养一直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开展线上教学以来,对应本课程教学内容中“时政新闻播音”教学单元,任课教师通过时政背景分析解读、师生讨论、播报练习、模拟直播、互动点评等方式,启发、带动、指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历史有针对性地进行背景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进行深入学习,以两会新闻稿件作为教学素材讲授时政新闻播音的要领。
近期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播音教学,同学们在提升播音技能的同时强化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局意识,对新闻播音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有了切身感受。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便捷之处,在视频教学中时刻要求学生寻找镜头感、加强对象感、明确身份定位、树立传播目的、优化传播效果,课后布置录音、录像作业并在微信群进行个别点评和集体讨论,潜移默化地以线上教学的优势激发教学活力。
学生反馈
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 李双安桐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外部技巧、内部情感、上镜状态、播音员职业属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网课”的授课方式也刚好符合了我们“上镜”的需求,对着镜头与老师交流也锻炼了我们作为主持专业学生的交流感和对象感。
在新闻播音的课堂上,老师除了对我们播读稿件、上镜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还以“两会新闻”“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教学素材,带领我们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时事动态,使我们更加了解稿件的时代背景,增强了认知感和思辨力。经过几次课的练习,我从一开始的只会播“字面意思”,到对稿件逐渐有“切身感受”;从一开始的紧张拘谨,到越来越自如放松。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不断练习、弥补不足,成为一名为时代发声、为人民发声的传媒人!
《舞台技术基础》
教师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讲师。致公党上戏支部委员。主讲课程:舞台管理、舞台技术基础、文化产业创新与创业。
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士、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市场营销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文化产业消费者行为。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任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执委、上海市青创联理事,徐汇区工商联常委,徐汇区青企协理事,并长期担任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大赛评委。
课程设计
为了充实同学们在封闭期间的学习生活,利用清明换课的契机和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的全市“艺起前行”线上文化活动,我设计了《上海屋檐下》7天学习挑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读夏衍先生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进行《舞台技术基础》课的剧本分析练习,随后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供的视频课和书籍资源,知网上的学术论文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其他视频、图文学习资料,并观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直播的《上海屋檐下》话剧,对作品和舞台创作产生思考。以此为基础,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进行团队、朋辈和师生间的互动和合作、探究学习。与疫情下师生们的生活现状相联结,我们更有同理心地感悟和讨论困难时期更要坚定信念,团结互助,感恩和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正能量。 “切身”的体会和富媒体的学习素材,也让大家在作品诠释、演出创新上有更多元的思考和构想,为同学们的双创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学生反馈
21级艺术管理 程雨萱
黄老师最初布置这项作业时,我与小组成员们都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通过短时间内对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的内容及概念进行挖掘,我与组员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获得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汇报方案的过程中,黄老师随时对我们的想法进行指点并建议,帮助我们修正缺陷、激发脑洞、在头脑风暴中大家习得了更多舞台知识。
《表演基础练习》
教师简介
常佩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导表演艺术研究)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青年教师,入选202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导演作品: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歌剧院合作项目喜歌剧《女仆当家》,参加2015年上海市艺术硕士十周年优秀作品展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多媒体剧场跨界艺术人才培养与实践团队”原创歌剧《五月的声音》;上海芭蕾舞团与上海音乐厅合作项目沉浸式芭蕾《难说再见》等。
课程设计
《表演基础练习》是导演系大一下学期的导表演专业课程,是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表演技能并逐步建构导演思维,向大二导演元素训练课程过度的重要阶段。本学期是小说改编片段教学,导演系21级本科班13位同学需要各自完成时长为18分钟左右的小说改编片段导演作品以及其他同学作品中的多个角色塑造。我们要求同学们在寒假期间选择并阅读至少五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应当具有明确和积极向上的主题内涵,反应社会现实生活,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学初期,第一批7位同学最终选定了不同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小说作品并进行了剧本改编和导演阐述工作。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的课程在即将进入创作排练的时刻转为了线上教学,这为我们以创作实践为主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经过我和我的搭档导演系张佳蕾副教授的商讨,我们决定鼓励同学们走出宿舍,走进校园,寻找适合自己作品排练的场地进行创作并用手机或其它摄影器材将作品拍摄下来,在线上教学中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进行播放。三周教学下来,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在此过程中,他们发掘了校园里、宿舍楼里许多曾经被大家忽略的角落,捡拾起了校园中被遗弃的物件进行创作,视频拍摄的要求也激励了他们开始自学镜头运用和后期剪辑等技能。
这一段特殊时期的教学实验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扩展了我们导演专业课程线上教学的思路,开掘和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这是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难忘和快乐的旅程,期待疫情结束后大家回归教室和剧场的那一刻!
学生反馈
21级导演系 陈唯加
这一学期我们选定的第一批小说片段涵盖了道德观与价值观的选择、对于战争的反思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等各种现实且深刻的主题。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同学们封在了学校,老师们封在了家里。于是,校园成为我们的排练厅:建筑工地、宿舍水房、华景大厦、佛西楼、紫藤庐……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遍校园的各个角落,只为了寻找与作品相契合的天然取景地。用录制视频的方式回课,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自己的表演细节,不断的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即使隔着屏幕老师们也一帧一帧的指导着我们,我们努力的聆听老师的意见,不断寻找方向。疫情终会结束,我们创造不止。
“课程思政在云端”系列将持续推出,
敬请期待!